除了恐嚇,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記得,一次在親戚家吃晚飯,他們家3歲的女兒貝貝時不時湊到電視跟前,目不轉睛。她媽媽是個大近視,一看到這種情境,就不可遏制地發急呵斥,生怕女兒看壞了眼睛。結果貝貝覺得這是個有趣的游戲,于是不斷貼近電視,挑戰媽媽的耐心極限。最后,她媽媽不得不使出“殺手锏”,當女兒再次貼近電視的時候,大喝一聲:“老虎跳出來吃你啦!”當時,電視里正播放著一個老虎的動畫片,貝貝聞聽此言,猛地向旁逃去,小臉十分驚恐,眼淚汪汪地躲進臥室,怎么哄也不再出來……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一旦束手無策,便逮著什么招管用,就用什么招,不管科學不科學,旨在立刻消滅當前問題,緩解父母自身焦慮。實踐告訴我們,“嚇唬”這一招“特靈驗”,尤其對3歲左右的低齡幼兒,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萌芽的自我


  所有的生命在最初的幾年,都會經歷一系列考驗。就像孩子嬌嫩的皮膚、尚不堅實的骨骼一樣,他們的內心也處于萌芽期。3歲左右的孩子能意識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一方面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期待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們探索自己能力的時候,原本就不那么確定,因此,當我們用語言嚇唬或夸大某些事實的時候,他們確實感覺害怕。


  比如,當一個男孩嘗試用拒絕吃晚飯來表達不滿情緒時,他的奶奶威脅他“打電話給警察叔叔把不聽話的小孩抓走”,小男孩趕緊回到飯桌邊;當一個女孩兒堅持要買一個娃娃時,她的外婆嚇唬她“這個娃娃眼睛是綠的,可能是鬼變的”,女孩當即嚇得拉緊大人的手……


  想象vs現實


  對低齡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區分想象和現實。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幻想,對外部和內部的界限有時不是那么分明。在他們的想象中,原本就會有一些受威脅的畫面,比如黑夜被大灰狼抓走、遭猛獸襲擊等。有些恐懼來自于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因此,他們大多會迷戀一些有力量的動漫偶像,比如喜羊羊、孫悟空、奧特曼等等。通過這些形象,他們能間接地達到戰勝頭腦中令人害怕的想象。在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中,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電視里的老虎會跳出來吃自己,非常驚恐,之所以相信是因為:一方面說話的人是她依戀的媽媽,另一方面她頭腦中的想象也令她信以為真。


  嚇唬的“副作用”不小哦,一起來看看:


  我害怕——探索的能量被過度束縛


  原本孩子想通過探索對抗大人,證明自己也是有力量的。在這個過程中,過度嚴苛地使用一些恐嚇或威脅會束縛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并使其對自己能力顧慮重重。由于內部界限和外部界限的模糊,很多孩子在被大人嚇唬過以后,那種恐懼的情緒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鬼怪的想象,令其變得膽怯、刻板、不善變通。


  比如,有的孩子進了學校,上課從不舉手發言,總在擔心自己是否會說錯,哪怕很有把握的事情也會權衡再三;有的孩子到了中學還無法獨自入睡,對黑暗的恐懼時時影響著他們,甚至成年仍沿用這種極端化的思維模式,對生活造成新的困擾。


  我不信——探索的能量被過度夸大


  當孩子大一些以后,隨著認知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發現現實和大人的有些話有很大距離,對大人的信任就會降低,并且會漸漸發現大人的話并不可全信。屆時,他有能力瞞著大人做各種嘗試,也將遇到更多不可預期的危險。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玩火,一不小心差點釀成火災。顯然,這種災難性的嘗試結果是我們所不愿看見的。



第一頁 上一頁 |1|2 |下一頁 最后一頁 [ 共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