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編會講的孩子更聰慧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與1-4歲的孩子多交往、多對話,尤其是多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從小會講故事的孩子,長大后學習成績也更好。那么,大人怎樣講故事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呢?


  多復述:一個故事多講幾遍,復述后可簡要給孩子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教孩子學故事中的對話,在大人不斷啟發幫助下,最后發展到讓孩子自己能復述整個故事內容。


  輪流講:如大人先講一個,孩子后講一個,比比看誰講得生動。記住:只要孩子講得不錯,應多給鼓勵,這樣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接著敘:先由大人講一段故事,讓孩子根據故事的發展接著講下去,大人可以假設幾種結局,以引導孩子打開思路,發展想象的空間。


  作評議:當你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后,讓孩子根據故事內容,對其中人物的行動、品質的好壞等做出評議,這樣可培養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多設問:在講故事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設一個特定的條件,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如上學時下雨了,沒帶雨傘怎么辦,皮球掉進溝里如何撈起來,大人不在家突然起火時你該如何辦等等,這些有助于調動孩子豐富的想象,鍛煉其擴展性思維。


  勤游戲:故事熟悉了,可引導孩子將故事的形象、場面等動手畫出來,或用紙板剪貼,或用膠泥捏成各種形象,在桌面做表演游戲。將聽、看、想、說、做結合起來,孩子既有興趣,也對智力發展大有益處。


  常表演:孩子最具有表現欲,總希望自己的行為、話語受到大人的贊揚。大人要常引導孩子一起通過對話、動作和表情來再現故事。鼓勵常表演,在游戲中學習,孩子開心,收效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