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新生兒的哭聲也有語言差異

  嬰兒嗯嗯啊啊的哭聲看似單調,實則內藏玄機。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新生兒哭聲帶有學自母親的口音。

 

  這項研究結果刊載于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期刊。

 

  哭聲分析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凱瑟琳·韋姆克博士帶領同事們研究出生3至5天嬰兒的哭泣模式。

 

  研究人員用數碼設備記錄下60名新生兒饑餓時的哭聲,其中一半嬰兒的父母是法國人,另一半嬰兒父母是德國人。

 

  研究人員用電腦軟件分析哭聲后發現,法國新生兒哭泣時起音低,然后音調逐漸升高;而德國新生兒正相反,起音高然后逐漸降調。

 

  英國《每日郵報》6日援引韋姆克的話報道,新生兒的哭泣模式反映了講法語者和講德語者的語調特點。

 

  她說:“法語在語調上有非常明顯的特點。如果你聽講法語的人說話,你能發現語調隨著單詞和短語逐漸升高,而講德語的人則語調逐漸降低。”

 

  胎兒學習

 

  韋姆克認為,嬰兒在胎兒時期后3個月傾聽母親說話,出生后哭泣時便模仿母親說話的語調。她說:“我們知道嬰兒在子宮內就能分辨母親的聲音、口音和音樂旋律,學習并且模仿。”

 

  她說,這項研究發現新生兒不僅有不同的哭泣模式,而且哭泣時喜歡運用在子宮內最后3個月所聽語言的典型語調。

  韋姆克的研究結果引起一些同行關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聽覺學教授肯尼思·格哈特說,先前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內便能形成記憶并對早期學習產生重要作用,“這項研究是以一個聰明的方式觀察子宮內形成的記憶”。

 

  格哈特贊同韋姆克研究小組關于語調記憶形成于胎兒期最后3個月的觀點。他說:“正是在那段時期,聽覺系統開始對聽覺信號有反應。”

 

  地方差異

 

  韋姆克還說,不僅來自不同國家的嬰兒哭泣時帶有不同口音,即使來自英國不同地區的嬰兒哭聲也有地方口音。

 

  “嬰兒只能表現簡單而且非常清晰的區別,”她說,“只要區別足夠明顯,他們就能表現出來。”

 

  長期以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嬰兒從出生后第三個月開始牙牙學語,區分不同聲音。韋姆克的研究團隊則認為,從新生兒的哭聲可以看到語言的“種子”。她說:“我們認為,語言的發展從哭泣開始。”

 

  事實上,不僅嬰兒哭聲帶有地方口音。先前研究表明,英國不同地區的牛哞聲不同,而鳥鳴也帶有地方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