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新生兒存在遠期心理隱患

  時下,震區再育媽媽成為“災區的新希望,受傷心靈的最好慰藉”。然而,大量國內外研究表明,震后新生兒(地震前后各9個月受孕的,尤其震后9個月內再育的)存在較大的遠期心理問題,這讓我們不能不對這些震后新生兒的健康擔憂。


  震區新生兒:“災區的新希望,受傷心靈的最好慰藉”


  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57秒,一場8級大地震摧毀了四川的美麗河山,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據不完全官方統計,有1萬8000戶家庭失去了孩子。


  2008年5月12日夜,在成都新光華街邊臨時撐起的帳篷里,四川地震首夜新生兒 “震生”呱呱落地。


  2008年7月25日,四川省通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的決定》,賦予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再生育的權利,以撫平災難所帶來的傷痛。


  截至2008年11月,僅在地震極重災區北川,就約有800多對夫婦登記“再生育”。


  據四川計生部門震后統計,災區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計劃生育家庭共計6000余個。


  2009年2月14日,一個春暖花開、充滿愛意的日子,第一位享受“再生育”政策的新生兒來到世界上,溫暖了父母傷痛的心。截至2009年5月1日,震區已有1641名婦女孕有小生命,其中252名嬰兒健康出生。


  “新生命代表著希望,他們的到來給其他人帶來了歡樂。”寺內曾接生108名羅漢寶寶的素全法師這樣說道。


  隱患與希望并存——震后再育兒的遠期心理隱患更大


  的確,新生命的孕育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對震后受傷的心靈,無疑是最好的慰藉。


  然而,一些國內外關于創傷性事件對胎兒的未來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研究,卻又讓我們不得不對那些震前、震后孕育的新生兒的健康憂心忡忡。(創傷性事件是指那些對精神造成重大傷害的事件,如地震、海嘯、恐怖襲擊、突如其來的噩耗等。)


  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受到創傷性壓力驚擾,其體內化學成分的分泌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懷孕的質量。美國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受到創傷性壓力的孕婦生出來的孩子,罹患精神分裂癥的比例明顯偏高。


  同時,一些研究也表明,地震對新生兒的不良心理影響不僅限于震前懷孕的胎兒,震后懷孕的胎兒也將面臨心理威脅,而且可能比震前就懷孕的更糟。


  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兩位心理學教授Micah Leshem和Alice Shachar-Dadon,與喬治敦大學醫學院的Jay Schulkin教授一起,日前對孕前創傷性事件與胎兒心理健康關系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中,由于倫理道德問題,他們用雌性老鼠作為實驗的對象(同為社會性哺乳動物,老鼠在許多大腦活動方面與人相似)。該研究共使用了三組老鼠:第一組雌老鼠在受孕前2周經歷了一系列為期1周的人為創傷性事件,因此有2周的孕前恢復時間;第二組則在經歷為期1周的創傷性事件后馬上進行受孕;第三組沒有經歷過任何形式的創傷性事件。然后,當老鼠的后代發育成熟時(滿60天),測定它們的情緒行為、焦慮、抑郁、以及社會行為。結果發現,孕前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老鼠(一、二組)的后代相比之下表現出許多情緒行為問題,具體表現為缺乏社會互動性,較少和同伴互動。而且雌性比雄性后代表現出更多焦慮癥狀。此外,那些創傷事件后馬上受孕的老鼠(第二組)的后代都出現了多動癥(過度活躍)。


  這表明,母親如果在懷孕之前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她的后代將會在遠期出現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心理問題;而且,受孕時間距離創傷性事件的時間長短也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后代的心理健康程度。


  當然,把老鼠實驗的結果直接用到人身上,不能不讓人懷疑其適用性。那么,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王學義教授開展的針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出生嬰兒的研究應該足以說明問題。


  唐山大地震新生兒18年后心理健康狀況:震后4-9個月內懷孕危害大


  在1994—1995年,王學義教授對唐山市14所學校1249名年滿18周歲的高中三年級學生進行了震后心理健康研究。該研究同時包括了地震前和地震后懷孕的孩子,并按照懷孕時間劃分成早孕組、中孕組和晚孕組(見上圖)。主要測查了孩子們的強迫性、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等心理健康指標。


  結果發現,唐山大地震時已經懷孕或地震后懷孕的婦女,無論處在哪個孕期的胎兒,成長為l8周歲的青少年時,其心理健康程度都比正常成人的健康水平差,會出現一些強迫、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等行為。研究還發現,地震后出生的女性胎兒受地震影響相對較小,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比男性稍好。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震后4-9個月內懷孕的胎兒,其18歲時的心理健康受到的影響相對嚴重一些,尤其是震后4-6個月內懷孕的風險最大。而到了震后10-12個月的時候,胎兒的遠期心理問題便顯著減少了。


  因此,震后4-9個月內是懷孕的危險期,這個時期再育的胎兒在成年之后將面臨較多的心理問題。震區女性如果要懷孕生子,最佳的受孕時間應該在10-12個月之后。


  母親震后不良情緒埋下胎兒遠期心理隱患


  嬰兒出現遠期心理問題,與母親妊娠前后遭受強大的災害應激和震后惡劣生活環境因素有關,與震災和惡劣環境越密切,影響越明顯。


  災害創傷后應激是受災者由于經歷緊急的、威脅生命的或對身心健康有危險的生活事件,導致其在創傷之后延遲出現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反復地痛苦回憶或夢到這些創傷事件,并伴有焦慮與激動的情緒。正是這些情緒會影響母親體內化學成分的分泌,從而影響懷孕的質量。震后4~9個月內懷孕胎兒受到這些因素影響的時間(貫穿其整個胎兒期)比震前懷孕胎兒的時間長,這可能是導致震后再育胎兒遠期心理問題更嚴重的原因之一。而震后10~12個月,由于母親的災害應激慢慢恢復正常,對胎兒的影響也就慢慢變小。


  積極調整心態,關注震后新生兒遠期心理健康:


  首先,如果想要孩子而現在又還沒有,那么現在(震后1年)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


  其次,不論現在已經再懷上孩子,還是沒有懷上,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找點事讓自己忙起來,從而起到“轉移視線”的作用;不要反復地回憶那些痛苦的創傷,如果自己克服不了,可以向專門的心理機構尋求幫助;


  最后,對于震前就已懷上,以及震后再育的孩子,積極關注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調整。